孙丛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全国戏曲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戏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6月6日至7日,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简称“梨花杯”展示活动)优秀成果汇报演出在山东济南举办。这标志着第五届“梨花杯”展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次汇报演出有近1500名师生参演,共有来自全国42所院校的101个学生节目和15个教师示范课进入终评暨现场展示环节,吸引了220余万观众在抖音平台观看直播……今年下半年,“梨花杯”展示活动还将在黑龙江、上海、安徽、陕西四地举办入选节目巡演,在北京进行综合汇报演出,让观众更好地领略戏苑新秀的舞台风采,感受戏曲专业教育新发展、新成果。
与往届相比,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把展演、教学、研讨一体化推进,更加注重戏曲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优化、院校院团协同育人机制探索等,呈现出新亮点,取得了新成效。
突出系统展示
“梨花杯”展示活动前身是创办于2011年的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参与对象涵盖本科、高职、中职等戏曲专业的在校学生。创办10余年来,该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戏曲表演人才,在提高专业戏曲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届“梨花杯”展示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中国戏曲学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艺术学院共同承办。活动收到来自26个省区市83所院校的282个学生节目、48节教师示范课,呈现出覆盖范围广泛、参与人数众多、展示内容全面的突出特点。
“梨花杯”展示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探索优秀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和有效举措。基本功趟马、小快枪、双枪下场花,昆曲《牡丹亭》、京剧《状元媒》、河北梆子《白水滩》……本届活动设置学生个人展示(京昆青年组、京昆少年组、地方戏青年组、地方戏少年组)、学生集体展示(京昆剧目组、地方戏剧目组、戏曲器乐演奏组)和教师示范课等组别,评审内容涵盖戏曲唱念做打基本功、剧目及器乐展示等,注重全面考察戏曲后备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表演水平。
专家指导贯穿始终,也是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的亮点。“很多剧种都演《打神告庙》,秦腔《打神告庙》的唱腔、水袖、圆场很有特点,希望你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更好地把握人物内心塑造的层次。”“《李二嫂改嫁》是吕剧‘郎派’代表作,演员在传承特色的同时,也应注重运用台步、表情,更好地呈现出生活化和艺术性的结合……”在终评暨现场展示环节,评审专家围绕学生在基本功、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表现逐一点评,给出专业指导和针对性意见,对青少年立志、崇艺、笃学发挥了有效引领作用。
“专家点评对我帮助很大。《李二嫂改嫁》充分体现了吕剧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特点,今后我会更加注重在细节处刻画人物,诠释好李二嫂从忍辱负重到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路历程。”山东艺术学院戏曲与曲艺学院学生徐英楠说。
除专家点评外,终评暨现场展示阶段还新增了名家讲座,系列讲座围绕复合型戏曲人才培养、戏曲音乐创作、传统剧目的现代舞台呈现等话题展开,增强了广大师生、观众对戏曲表演“教”与“学”的理解。
“‘梨花杯’展示活动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艺术院校把人才培养、提升质量作为重要工作任务,相较往届,本届活动参与师生最多,推出的教育教学成果质量更高。期待‘梨花杯’展示活动为促进人才交流学习、提升戏曲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表示。
“活动以人为本,通过各个组别展示,全面解读了戏曲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路径,也让全社会关注到当代戏曲发展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的盎然风采。”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表示,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亮点突出,比如,首次出京,形成了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支持、各地院校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中国香港、澳门地区首次参与,推荐10个剧目参加展演,体现了戏曲一家亲的文化血脉。
贯彻以演育人
“在这里,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同台交流,将激励我不断成长。”“备战的过程是我戏曲学艺路上的一次重要历练……”以“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为指导思想,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通过展示、交流、研讨等环节为戏曲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广阔平台,增强了他们传承戏曲艺术的使命担当。
6月6日、7日晚,20余个学生优秀节目参加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优秀成果汇报演出,涉及近20所开设戏曲专业的中职、高职、本科院校,涵盖京剧、昆剧、蒲剧、越剧等10多个剧种。现场公布了本届活动评出的系列优秀成果。
柳子戏《五鬼捉刘氏》是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的优秀成果之一。剧目指导教师刘彩霞说,该剧从目连救母故事中取材,根据柳子戏词格整理改编,并融入下高、甩发等表演技巧,呈现出丰富的故事性和观赏性。“剧目表演者来自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2021级柳子班,目前学生们已进入折子戏学习阶段,授课教师会通过戏曲理论、艺术赏析等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剧本、塑造人物,实现全面成长。”刘彩霞说。
运城学院学生张雨表演的蒲剧《徐策跑城》入选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优秀成果。为更好地展现蒲剧高亢激昂、刚健奔放的剧种风格,张雨在老师指导下认真雕琢剧目细节。“经由前辈艺术家发展完善,蒲剧《徐策跑城》已成为做派老生的代表性剧目。剧中运用帽翅、髯口、疾走、屁股坐子等一连串功法,来表现徐策的内心变化。”张雨表示,备赛过程中,他分析人物、准确继承,在蒲剧表演程式、艺术特色的把握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中,教师示范课展示充分发挥戏曲教师“能教会演”的优势,与学生展演构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涌现出多个优秀成果,受到业界关注。
江苏省戏剧学校教师张远鸿凭借“《珍珠塔·跌雪》剧目教学”入选。他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精细拆解锡剧“抖袖传情”“台步生风”等技法要义,让学生领悟“戏在身上、功在平时”的真谛。“教师示范课展示,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本剧种规律的认识、汲取更多优秀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于今后的教学大有裨益。”张远鸿表示。
“除专业技能课外,下一步,希望可以推荐部分理论课教师参与教学展示,增强教师教学本领,强化戏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走好守正创新之路。”山东艺术学院戏曲与曲艺学院青年教师孙佳希说。
把脉行业问题
优秀成果汇报演出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教育教学研讨会同步举办,知名专家及相关院校戏曲专业带头人、院团负责人等,以主旨发言、分组讨论方式聚焦剧种传承保护、拔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热点话题,充分体现了“梨花杯”展示活动将育人实践与行业需求对接的探索。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表示:“从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的成果来看,大多数院校坚持戏曲教育的科学化、规律化,注重立足本剧种特色剧目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普遍重视‘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训练,特别是一些基层院校,更加自觉地通过基本功展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性,十分可喜。”他认为,活动中也反映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现象,比如,应重视全面展示人才培养成果,体现剧种风格和文化基因的传承赓续,切忌舍弃本剧种优秀唱段、经典桥段而过分强调外在技巧,切忌人才培养的泛剧种化和追求比赛化。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兼戏曲学校副校长金喜全认为,当代戏曲面临新的观众群体、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文化生态,培养和吸引具有现代视野、创新思维、跨界能力的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戏曲教学思维必须经历从‘苦练’到‘慧练’的创新,避免盲目、低效、损伤,要善于学习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训练方法乃至现代科技理念,以此丰富戏曲功法训练体系。”金喜全说。
北京京剧院原院长、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刘侗认为,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应体现出舞台艺术所需人才的全面性;不同剧种乃至同一剧种不同行当、流派之间表演美学存在差异,需要尊重剧种特性,形成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当前戏曲教育教学领域存在戏曲类学校锐减、专业涵盖有限、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实践检验等问题,要倡导戏曲人才高质量精准培养,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刘侗表示,可以通过戏曲教学单位定向招生、专项技能培训与戏曲艺术资源共享、以院团为主体办学等方式探索产教融合路径,打通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对接渠道。
促进成果转化
从吉剧到秦腔、曲子戏,到潮剧、赣剧、柳子戏……据初步统计,在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中,各地推荐节目涉及50多个剧种,更有一批稀有剧种亮相终评暨现场展示,反映了各地对地域文化资源和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也展现了本届活动在优化剧种传承发展生态方面的努力。
在“梨花杯”展示活动的有力推动下,戏曲院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实施“一周一台戏”“现代学徒制”等教学实践改革,促进教育成果落地转化,实现了戏曲传承后继有人,也让更多剧种、剧目精彩“出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薛亮介绍,该学院遵循戏曲教育教学言传身教、口授心传的人才培养规律,坚持名师带徒、按需育人、以戏出人,截至目前,共开办“现代学徒制”订单班22个,涉及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等戏曲院团,涵盖越剧、京剧、昆曲、绍剧、婺剧等12个剧种。“我们还发起组建戏曲艺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面向全行业高密度共享人才资源;成立‘越剧研究院’校级科研平台,探索戏曲演艺新形态,以前瞻式积累赋能戏曲教育教学改革。”薛亮说。
“近年来,我们实施潮剧‘小梅花’培育工程,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推动潮剧本科教育,培养了一批剧种人才,吸引大量年轻人关注本地特色文化。”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剧专业教研组组长张树桐说。
此外,本届“梨花杯”展示活动有效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学生展演进行网络直播,通过短视频记录教戏、学戏、演戏日常,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曝光量逾1400万次。活动在推动育人育才的同时,向社会普及了戏曲知识,彰显了公共服务属性,为传播文化价值、引领审美风尚注入澎湃活力。
(本版图片由山东艺术学院提供)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