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传播的“数字化实践” 赋能成都城市文化形象塑造
http://www.newssc.org】 【2025-03-27 14:4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田华 王甜甜  

2022年1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随后,在《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成都将以数字文创为引领,确立建设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城市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作为巴蜀文化活态基因的川剧艺术,正着力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营造新型文化生产场域,重塑观演关系和传播范式,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为成都文化升维提供独一无二的巴蜀文化符号与精神内蕴。

首先,线上直播与短视频传播矩阵极大拓展了川剧的传播范围,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年轻观众。近年来,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等在线下演出的同时,联合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展川剧直播,吸引众多观众。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集结19家省内外川剧院团、300多名川剧优秀演员,推出28场精彩演出。这些剧目均采用“线上+线下”的展演形式,线上展演平均每场超3000人次观看,不仅吸引来自四川省内的观众,众多省外戏迷也纷纷“围观”。2024年,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推出42场“线上+线下”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通过多维度传播展示,吸引超3000万观众观看。除此之外,包括演员在内的很多自媒体博主还通过短视频展示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活,或者“揭秘”演员日常训练等内容,其中的一些短视频播放量甚至达上亿次,受到广泛关注,推动川剧“破圈”发展。可以说,川剧作为传统文化符号与成都城市文化形象进行了深度捆绑,成为成都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在不断“破圈”的过程中,持续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聚焦成都,也使得更多游客慕名而来。

其次,依托技术赋能,完成从“档案式保护”向“活态化传承”的范式转换,实现文化记忆的数字化编码与跨媒介叙事,不断丰富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思想内蕴与文化品格。当前,有关部门正在推动川剧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川剧数字数据库。如为了将老式磁带和录像带进行数字化转换与保存,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馆藏珍稀川剧资料正在逐步数字化。在“活态化传承”的具体运用中,推动5G、AR、VR与AI技术与川剧的融合,重构川剧的表演形态与传播矩阵,形成沉浸式剧场、数字藏品与跨界合作等并存的传播生态。例如,成都市首届“蜀戏冠天下”川剧晚会运用全息投影、裸眼3D、4K等技术,节目《变脸》穿越3000年古蜀文明,展现了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的金面具与川剧变脸绝活之间的文化脉络,巨大的全息川剧脸谱呈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游戏《王者荣耀》推出川剧皮肤“梦奇-胖达荣荣”,将川剧变脸绝活也融入技能效果中。因此,川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空间”,而在更广阔的“数字空间”获得重组与新生。

最后,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创意产业链整合,推动川剧IP的多元价值转化,形成“数字文博+文旅消费”等产业多方协同合作以及融合发展模式。如腾讯旗下游戏《QQ飞车》推出四川文旅联名版本,使玩家们线上就可畅游四川,看熊猫、赏川剧等,将数字川剧与四川文旅消费整合于一体,使成都市作为数字文创城市的目标落到实处。

如今,可以看到成都“双子塔”灯光秀中的川剧变脸、多样的川剧艺术数字化体验活动、川剧脸谱数字藏品的发行以及与旅游行业的联动,川剧通过数字媒介完成了从“剧场”“博物馆展品”到“城市生活秀”的蜕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为成都相关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消费增长和经济效益。今后,这样的尝试将越来越普遍。

数字化浪潮中,川剧的创新实践不仅是自身存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城市文化升维的重要抓手。当前,技术赋能下的川剧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既赓续古老底蕴又彰显现代活力,它深度融入城市精神脉络,持续为成都注入文化动能,成为成都鲜明的文化标识之一,加速其迈向世界文化名城的步伐。

作者田华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甜甜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成都市文联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