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 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http://www.newssc.org】 【2025-03-12 13:3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曾小敏  

曾小敏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

全国两会期间,我认真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来自文化艺术领域的政协委员,我重点关注报告中关于文化领域的内容。报告中提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活跃”,这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的肯定,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艺术的要求。对于新一年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文学艺术,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具体要求。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备受鼓舞。

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我深知戏曲艺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早在170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在海外传播,是最早“出海”的中国地方剧种。粤剧在海外不仅是一代代华侨华人的乡音乡情,更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广东戏曲以艺术为舟,担当中华文化使者,通过优质作品“破圈”“出海”,让岭南之音唱响世界剧场。例如,2024年7月,粤剧《白蛇传·情》与《三水女儿?红头巾》赴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当地各界的高度赞誉。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采用先进的视觉技术表达中国传统美学,成功入选2019年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环节,并在法国、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国亮相,赢得众多海外观众的青睐。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戏曲艺术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

然而,我也深知,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戏曲创作人才稀缺,制约了其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机制。为此,我今年的提案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建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中高等教育体系,组织专家编写专门教材,涵盖经典文学、传统艺术、哲学思想等内容,并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扎根,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在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活动方面,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如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虚拟博物馆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支持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研究项目、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适当向具有传统文化专业背景或丰富教学经验的人才倾斜,充实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对优秀教学成果予以表彰和推广。

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也至关重要。我建议建立戏曲人工智能创研中心,通过整合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在戏曲创作中的深度应用,包括剧本创作、音乐编排和表演形式创新等。同时,加强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培养戏曲智能应用复合型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国戏曲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创新成果。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戏曲艺术不仅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还能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