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瀚允
昆曲的继承与发扬既要“考古队”,也要“探险队”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
![]() |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并从“保护传承戏曲艺术,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开辟未来”“保护传承戏曲的关键在人,既要建好专业力量,也要重视群众基础”“传统戏曲表达了真善美的情感,既能做到古今对话,又能实现中外共情”三方面,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汇报了个人感悟。
柯军投身戏曲行业已有40余年,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众多荣誉。在工作中,他积极培养年轻演员,推动昆曲艺术的代际传承;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昆曲文化的推广,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性探索。在柯军看来,守正创新是昆曲永葆生机的法宝,守住昆曲本源,才能焕发时代光彩,做到回望经典、致敬经典、传承经典。
中国艺术报:昆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应如何做好文化“出海”,让昆曲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助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柯军:昆曲要“走出去”,就要不断吸收更多艺术形式和文化类型。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三方面出发。
一是国家层面可以持续完善关于文艺精品“出海”的政策,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对优秀文艺作品“出海”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文艺精品“出海”的长期规划,从全球视野、国家站位、省域特色等角度进行集中式宣传推广。2023年和2024年,我们连续推出了“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中国民乐江苏周,并在欧洲多个城市巡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探索中国演艺“出海”模式、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年轻观众群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三是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单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和民间并举的新格局。上个月,我刚刚参加了俄罗斯索契艺术节,不仅与多个国家200多名艺术创作者、学者分享了昆曲故事,还与俄罗斯文化机构尤里·巴什梅特文化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期待未来中俄两国作曲家能够共同创作并联袂演出昆曲剧目。类似这样的民间交流交往,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只有把民间力量都发挥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展示中国形象。这也是促进世界相知、民心相通的方式之一。
中国艺术报:今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昆曲是世界级非遗项目,您如何看待这项传统艺术的保护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柯军:昆曲是一门活着的艺术,昆曲的继承与发扬既需要“考古队”,也需要“探险队”。坚守传统时,需要与古人对话,向过去学习;面对未来时,要能承载当代人的思维、情感、理念和精神,去探索属于当代的舞台表达。作为昆曲演员,我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护和传承,也就是做好“考古队”的工作,把昆曲这项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原汁原味地延续下去,保存下去。
昆曲传承与发展还需要“探险队”。最近我带着徒弟演绎了创意武戏《叱咤星河》。这部作品通过戏曲的唱、念、做、打,赋予文物动态生命力,讲述师徒相承、艺术相传的故事,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三星堆奇妙夜”,既体现了戏曲“手眼身法步”的技法传授,也传递出“谨守传统、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以先锋姿态探索戏曲的无限可能。这里必须提醒的是,我们要创新,但不能失去昆曲的本质,创作者既要完成自身艺术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要对现实题材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必须一定是致敬经典,带领当代人去回望经典、传承经典,这才能实现“考古队”和“探险队”的殊途同归。
中国艺术报: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在您看来,昆曲作为一项高雅艺术,如何更好地走进基层,让更多普通群众了解和喜爱?
柯军:传统戏曲只有扎根人民,服务基层,才能获得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首先是艺术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文化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等着大家来欣赏的,而应该要走出剧场、打开空间、走到人民群众身边、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创作优质作品的前提,也是服务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
其次,要进一步做好戏曲传播手段方法的更新。去年年底,我们完成了昆剧电影《顾炎武》的拍摄。电影《顾炎武》是昆剧《顾炎武》的电影化创作,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进行审美塑造,提高表现力,拓宽环境的表达可能,这也是戏曲电影的新探索。戏曲电影让年轻观众得以走近传统戏曲艺术,让大家知道,古老昆曲也能焕发出青春活力。因此,还要进一步做好昆曲艺术的年轻化,推动传统戏曲复兴。
传统戏曲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是近年来江苏戏曲界的新气象。这既是文化消费的升级,也是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的新气象。经过近几年的观众培养,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在江苏拥有了一大批年轻粉丝。年轻粉丝越多,越有助于昆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越容易形成聚集效应,形成燎原之势,进一步推动戏曲的融合、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