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志伟
“舞台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
![]() |
她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舞台上“三度摘梅”;她以“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艺术,被公认为“川剧史上前无古人的旦行声腔第一人”;由她主持、参与创作和主演的川剧《金子》囊括了中国舞台艺术的几乎所有大奖,被誉为“中国戏曲现代戏新的里程碑”;她致力于川剧艺术的传播推广,曾出访欧美多国,是将川剧声腔艺术带入西方音乐殿堂的“第一人”……然而,相比种种获得的个人荣誉,在今年全国两会现场,本报记者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听她讲述起传统戏曲艺术特别是川剧艺术在当代继承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或现实难题时,那发自内心的时不我待的表情,令人不禁心生感动。转而,当她谈到传统艺术“走出去”时,油然而生的自信与自豪溢于言表,又不得不感慨她对传统文化坚定的挚爱。她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
继承和坚守中国戏曲传统美学观,让舞台艺术回归本体
近十年来,沈铁梅先后三次登上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新年戏曲晚会的表演舞台。这台被视为“戏曲界最高规格盛宴”、展现传统戏曲艺术当代发展成果的代表性晚会,历年来备受瞩目。沈铁梅通过参加新年戏曲晚会,不仅看到中华戏曲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更近距离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戏曲艺术的高度重视,让她更加自觉地担当作为、实干争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如果仅从中国戏曲的维度来看传统文化的魅力,戏曲艺术是最能代表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智慧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沈铁梅认为,以自己从事的川剧艺术为例,始终继承和坚守中国戏曲的传统美学观,多年来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2000年,由她主演的川剧现代戏《金子》,6个演员一台戏,演员虽少却满台生辉,荣获包括文华大奖在内的各类大奖30余项,沈铁梅本人也因此“二度摘梅”。2011年,她凭借改编自古典名剧的川剧传统戏《李亚仙》,第三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3个演员一台戏,演出将近200场。”沈铁梅表示,即便是2018年重庆市川剧院创排演出的川剧《江姐》这么大规模的一出戏,演职人员也就50余人。
“舞台艺术不应盲目追求大制作,让舞台艺术回归本体。”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舞台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不能因为科技的发展,一味追求大制作、高成本,“传统艺术确实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不应该通过豪华的外在包装去体现所谓的魅力。传统戏曲艺术既要发展,也要保持本体的基因不变异、移步不变形”。
沈铁梅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沈福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母亲许道美是川剧名旦,自小在浓厚的戏曲氛围中熏陶长大。“父亲和老师都是忠实于传统而又不满足于传统的革新者,如果不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以及对我无所保留的付出,就没有《金子》《李亚仙》《江姐》等一系列剧目的成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持之以恒地这样做的。她的革新不是为了炫技而盲目地“规模化”,而是“向内看”,敬畏传统而不泥古。如在川剧《李亚仙》中,她是在不改变川剧唱法的同时,融合京剧、昆曲的唱法,甚至借鉴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从而使自己的声腔层次更为丰富,也更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
事实上,早在1989年,沈铁梅就以出演川剧《三祭江》《阖宫欢庆》《凤仪亭》第一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一直以来,她不是不懂科技,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美学思考。她以今年央视春晚主会场节目小品《借伞》为例谈道,该节目中川剧部分的“青白二蛇”由重庆市川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唐纬、周星宇担纲,无需科技加持,仅靠“丝滑”的表演技艺就惊艳全场,川剧自身的魅力可见一斑。在她看来,舞台艺术要回归以表演为核心的本体,警惕“以技术代艺术”“以规模代质量”的倾向。
即使“走出去”,也要演绎原汁原味儿的川剧
近些年最令沈铁梅引以为自豪和自信的是川剧“走出去”,走上国际大舞台。2004年,她与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合作,带着川剧与西方交响乐融合的《凤仪亭》亮相荷兰,一曲长达8分钟的川剧清唱惊艳阿姆斯特丹,这让沈铁梅把川剧声腔艺术带入西方音乐殿堂。
2016年,她又带着《李亚仙》赴匈牙利演出。给她留下难忘印象的是,匈牙利国家艺术剧院总监告诉她,他们不要字幕,只需要故事梗概。演出前,沈铁梅还担心这样的传统文戏,没有字幕,外国观众能看懂吗?结果,演出效果出乎意料,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他们觉得如果一边看字幕,一边看表演,就不能集中精力欣赏中国戏曲独特的舞台表演。”由此,沈铁梅从外国观众的眼神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匈牙利当地文艺界朋友在交流中纷纷表示,你们的舞台上也没什么布景,仅靠演员的眼神、姿态的一举一动,以及服饰搭配等,就能吸引人、打动人。”沈铁梅认为,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川剧变脸等绝活固然惊艳,但中国戏曲内蕴的中国美学精神,包括无实物表演等,其实既传统又前卫,充满写意与时尚。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大小剧种300多个。“中国戏曲要在坚守本体基础上再去创新创造,各美其美,不能同质化。”沈铁梅认为,戏曲艺术需要百花齐放,但该坚持的地方一定要坚持,要演绎原汁原味儿的川剧,真正保留住自己的个性和独有的美学特征。
如今,沈铁梅带领重庆市川剧院已走过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她越来越深刻感受到,真正的艺术净化心灵,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为更多人所喜爱。不过,令她担忧的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自己未来亟须培养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让更多年轻观众通过欣赏川剧的综合之美,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要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明德修身,培养年轻演员对职业的敬畏感,尊重传统文化,在遵循中国戏曲美学传统的前提下,再去探索传统川剧在当代的审美表达,赋予传统川剧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生命和意义。”沈铁梅表示,多年来自己除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建言,还多方奔走,特别希望给年轻演员搭建更多平台,给他们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