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不换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豫剧人。十来岁入行,屈指算来在豫剧舞台上已经奋斗了近半个世纪。随着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深度繁荣发展,我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豫剧艺术,在当下更应该与时俱进,响应高质量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履行好党和人民交给戏曲艺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河南的非遗文化体验、沉浸文旅互动等崭新文旅融合新模式一个个在中原大地闪亮登场,通过创新数字“黑科技”、打造沉浸式“新业态”、创造出令世人惊喜的文旅融合消费“新增量”。这些鲜活、真实的文旅融合成功案例,强烈震撼了我这个“老豫剧人”,让我从内心坚信:只要我们豫剧人、戏曲人坚守好新时代文化自信理念,坚定好守正创新戏曲工作思维,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大有作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仰和信念,我带领团队深入贫困山区,把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模范标兵、河南省第8届优秀复转军人徐光帮助家乡百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感人事迹创作成豫剧现代戏、立上戏曲舞台;我和团队一起认真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物许穆夫人的历史故事,创作了豫剧《许穆夫人》。我想用一名“老豫剧人”的忠诚、真诚和担当,为新时代文旅融合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豫剧高质量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我有几点思考。豫剧、戏曲要高质量发展,各个行当中青年演员的成长、成才是关键。要站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格局、高度,培养、保护好豫剧青年演员;尊重并理解豫剧、戏曲演员职业的特殊性,不断激发广大青年豫剧、戏曲演员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让他们发自内心倍感职业光荣;使广大青年戏曲演员激情澎湃地用青春汗水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守正创新。
充分发挥豫剧、戏曲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余热,调动他们的事业热情,鼓励他们做好传帮带工作,当好戏曲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铺路石”。比如,可以尝试让老艺术家和青年演员联袂演出经典大戏的做法,这种舞台上的“以老带新”演出模式,能够让豫剧、戏曲青年演员“零距离”亲身感受、感知到老艺术家们的舞台精神风貌,在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间学习,能更有效提升豫剧、戏曲青年演员塑造人物和演绎作品的艺术能力。
基层文艺院团身在文艺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处,基层文艺院团受人才、资金、体制等困难制约,精品创作遇到各种瓶颈。我也建议实行“结对帮扶”,比如送剧本、送导演到基层文艺院团等方式,帮助基层院团成长。
(金不换全国人大代表、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