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水看到一片海 ——话剧《忻东旺》观后
http://www.newssc.org】 【2025-03-04 13: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涛  

2025年是清华大学工会教师剧艺社成立十周年,在过去的十年里,剧艺社先后排演过经典话剧《围城》《雷雨》《称心如意》等剧目。不久前,于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首演的话剧《忻东旺》,是剧艺社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原创作品,该剧也是为纪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忻东旺而创排的。话剧以忻东旺的求学、工作、艺术探索为主线,展现了忻东旺对出生的这片土地的挚爱、对市场与金钱诱惑的拒绝、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忻东旺的经历与探索,成为时代浪潮中无数奋斗者中的一个典型。

2004年,清华大学破格引进只有两年专科学历的忻东旺进入美术学院任教。清华十年,成为忻东旺创作的高峰十年,他为师敬业,为艺精进。清华大学教授刘巨德曾这样评价他:“东旺给中国美术界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肖像,那里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表情、国人的精神、东旺的乡愁。他为中国写实油画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油画在中西文化互动与互补中前途光明。”遗憾的是,2014年,忻东旺在创作的黄金时期英年早逝。2025年是忻东旺离开大家的第11年,清华大学工会教师剧艺社成员历经一年时间的编导排练,以话剧的形式来纪念这位知名艺术家。

从一个只上过两年大专的农村娃,到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忻东旺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话剧真实地再现了忻东旺奋斗不息的人生历程,带给观众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1963年,忻东旺出生在河北张家口忻家坊村。小时候别人上课,他在书上画画,别人买了本子写作业,他还在上边画画。为此,忻东旺没少挨父亲打。后来,忻东旺考上内蒙古乌蒙美术学校,无奈没有当地户口,只好又返回到村里,背起画箱跟发小走村串户,当起了民间小画匠,给村民画炕围子和玻璃画。多年以后,当忻东旺填写清华大学教师应聘登记表时,他感到了深深的自卑,学士、硕士、博士,这些学历都跟他没关系。但清华一直有不拘一格、开放包容的传统,忻东旺最终被破格录取。清华十年,校园开放包容的人文氛围为忻东旺的创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成名之后,市场向忻东旺伸出了橄榄枝。是坚守艺术初心、兑现曾经许下的十年承诺;还是接受朋友好意,换取巨大的现实利益?这一矛盾成为话剧塑造忻东旺人物形象的重点之一。时光回到1995年,在第三届全国油画年展的大厅里,一幅画作深深吸引了美术评论家贾方舟的目光:一群农民工,头发蓬乱,不修边幅,蹲踞在城市林立的高楼下,但他们的眼神又是那么锐利。这就是忻东旺的油画《诚城》,画面特有的冲击力一瞬间就击中了贾方舟,他看到了那不经意间流露的乐观与坚韧,看到一粒粒种子要在城市生存的顽强。这也正是忻东旺想要表达的:这些农民工可都是干活的好手,他们也想做一回城里人。看过这次展览,贾方舟鼓励忻东旺:“你就画这些人,画上十年,我给你策划一场展览。”一句话,让初出茅庐的忻东旺热泪盈眶,于是就有了十年之约。后来,有朋友为忻东旺介绍生意,一位德国商人想找人签约画一批肖像,一张画5000元,一共100幅。而当时忻东旺最好的一幅水彩画才卖2000元。面对诱惑,忻东旺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因为这十年他只想画农民。朋友反问,就算你画了十年农民,办了展览,又能如何?除了博物馆收藏几张,谁会买?谁会把农民挂在家里?但忻东旺回答:“画那些不了解的人物肖像,我没有感觉。”

忻东旺为什么能拒绝市场?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地观察农民、表现农民?深挖这一问题,为话剧赋予了独特的深度与厚度。首先是情感的基础。正如剧中忻东旺说,这些人就像是他的兄弟姐妹,他想画他们。这种情感是土生土长、根植于血脉里的。此外,生活与情感的经历让忻东旺更渴望用中国人的方式聚焦中国人的生活、表现当下的故事。无论是从小无师自通学画,还是在中央美院进修,忻东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央美院进修的一年,忻东旺系统学习了学院派的写实技法,但更重要的是老师王华祥对他的指导:“感觉到了,怎么画都对;没有感觉,再用功也是徒劳。”王华祥的教学,是对正宗素描教学的“冒犯”,却让非科班出身的忻东旺兴奋不已,甩掉了沉重的包袱。同时,忻东旺也开始有意识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资源与灵感,从而抓住自己创作的核心:中国艺术结构是表情的结构,比例是心理的比例,真实是精神的真实。于是,就有了他的结业展油画作品《热土》,有了后来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的油画作品《早点》。其中《早点》的画面中,人们围着路边小摊吃早点的场景充满烟火气息,让人感动。

在话剧中还交织着一条贯穿始终的爱情线索。序幕中,忻东旺的画展即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开幕前一晚,忻东旺的爱人张宏芳又仔细检查了每一幅画作离地的高度、彼此的间距……师专毕业没多久,忻东旺被破格调入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当老师,他的才华深深吸引了张宏芳,两人也收获了爱情。忻东旺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对深爱他的妻子打击巨大。难能可贵的是,话剧并没有对此进行煽情的渲染,而是将悲痛的力量包裹在执着的艺术探索与爱情的呵护之中,留给观众一种钝而持久的痛感。

作为清华剧艺社的第一部原创作品,话剧《忻东旺》的演员均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核研院等单位和部门,都是非专业演员,演出中难免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他们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对忻东旺艺术探索的把握都是真诚而独到的。话剧中忻东旺由三位演员分别饰演,从少年时的青涩,到青年时的青春勃发,再到中年时的自信持重,既呈现了忻东旺不同时期的特点,又血脉贯通。优秀的剧本也奠定了这部话剧成功的基础。编剧王春红是第一次写剧本,她先是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阅读、消化忻东旺的相关资料,直到有一天,一道灵光打开写作的大门,她用一个晚上一口气写了15页初稿,写作中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正是对忻东旺有着深深的共鸣,她才写出了这样一部打动人心的诚意之作。

刘巨德在看完话剧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部剧不仅是忻东旺个人的传记,也不仅是表现一个艺术家人生信念的话剧,更多展示的是清华大学的人文精神,彰显在清华大学这个人文高地、科学高地上,一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向美而行的精神。从忻东旺这样一个教员,这一分子,这一滴水,可以看到整个清华这片大海。”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