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荣坤
戏曲机器人现场表演,邀请孩子们上台学习水袖、舞枪等戏曲动作,推广戏曲广播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的戏曲教育融合创新项目,以江苏省戏剧学校、苏州评弹学校、苏州市艺术学校、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淮安文化艺术学校5所艺术职业学校为实施主体,面向全省大中小学普及推广戏曲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戏曲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5个实施单位积极探索戏曲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普及和传播戏曲知识,同时开展戏曲与音乐、舞蹈的跨界融合,推动戏曲传承和发展。
孩子们争相与戏曲机器人合影
江苏省戏剧学校副校长董红介绍,在演出前,他们通过戏曲展示和讲座,让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演出时,甄选了《芦花荡》《秦琼观阵》《天女散花》等经典剧目展示戏曲魅力,并设置了有奖问答、模仿表演等互动环节。“我们还带了4个戏曲机器人现场表演,引得大家拍手叫好,结束后学生们争相与小机器人合影。”董红说。
在南京市聋人学校,由江苏省戏剧学校精心编排的剧目和生动的现场表演,让聋人学校的师生们了解戏曲的魅力。“我们参观‘手语博物馆’时,看到聋人学生在听力和语言受限的情况下,依然取得好成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董红说。
江苏省戏剧学校还走进南京中医药大学,近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群体,教师们运用多种表现方式,让留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 |
江苏省戏剧学校师生走进南京市小营小学,戏曲机器人的惊艳亮相,引得大家拍手叫好。 江苏省戏剧学校供图
昆曲选修课常态化开展
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选取《八大锤》《挡马》等片段进行展演,以此激发孩子们对戏曲的兴趣。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戏曲科主任顾乂蜚介绍,现场还开展戏曲知识互动,介绍“四功五法”,并邀请孩子们上台学习水袖、舞枪等基本动作,了解戏曲舞台表演形式。
此外,该校将日常专业课堂训练场景编排成10分钟左右的小片段,配上音乐展示给学生。通过经典剧目展示、现场互动、课堂集锦编排等方式深入中小学推广,受到师生欢迎。
在扬州市仪征市马集镇中心小学举办的活动吸引了当地众多群众观看,有很多老戏迷还跟着一起唱。这些老戏迷表示,孩子们的演出很精彩,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举办。
苏州市艺术学校每年都招昆曲专业的学生。苏州市艺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臻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校昆曲表演班学生不但走进中小学,还走进了苏州城市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大学和浙江大学等,演绎了《游园》《惊梦》等经典传统折子戏,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上海大学开展活动时,还吸引了周边的昆曲爱好者参加,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环节也非常精彩;苏州城市学院还把该项目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昆曲赏析》常态化开展,今年有很多学生报名这门课程,希望培养大批昆曲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王臻说。
多方合作 多元探索
苏州评弹学校开展了多场专场演出和专题讲座,培养传承人和爱好者。据统计,该校全年的服务人数近3000人次。淮安文化艺术学校淮剧班师生在近日开展的活动中展示了淮剧《蔡伯偕十拜赵五娘》选段、川剧变脸、乐器联奏等。活动还推广了戏曲广播操,将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结合为一体。
随着戏曲教育融合创新项目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戏曲。据统计,2024年,该项目共开展推广活动183次,线下惠及师生2.5万人,线上互动传播量超过400万,使梨韵国粹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开花。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推动戏曲教育融合创新项目的深入实施,支持各实施单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戏曲教育模式和方法。同时,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让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在现代绽放新的光彩。
|
淮安文化艺术学校的师生与小学生互动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