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庆
11月12日,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重庆市共有8人(组)光荣上榜。其中,涪陵区孙宗燊获评敬业奉献“中国好人”。
![]() |
孙宗燊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图片来源 中国文明网
他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涪州川剧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创编《夏天官与蔡龙王》《问病逼宫》等众多经典剧目,整理编排的川剧灯戏《九流相公》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活动中获传承类“最佳集体节目奖”。
传承传统艺术 他免费教学生学川剧
“你看,这样转过来,1,2,3……”近日,在涪陵区崇义街道皮家街社区活动室,孙宗燊正手把手地教授7名孩子练习涪州川剧基本功,这是孙老14年来每一个周末的日常。
![]() |
孙宗燊示范教学 记者 周庆 摄
“周末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孩子来学,都很刻苦,我也很欣慰。”孙宗燊对这些上门学习川剧的孩子,不仅尽心传授,而且分文不取。
16岁的段妮彤竺已经跟随孙宗燊学习涪州川剧十多年了。从婉转悠扬的唱腔到干净利落的程式动作,她展现得有板有眼。在段妮彤竺的感染下,妹妹段伶洛伊也练习川剧基本功快5年了。每到周末,姐妹俩便搭乘公交车前往皮家街社区上课,单程40多分钟,但从不缺席。
除了举办少儿戏曲传承培训班,孙宗燊还带领孩子们创作作品,推动川剧传承。在他的带动下,创编的多部剧目获得观众一致好评,演出多达上百场。
“涪州川剧”入非遗 他捐出珍贵艺术资料
孙宗燊与川剧的结缘要从1956年说起。
当年,他受涪陵县(现涪陵区)人民川剧团特招,成为川剧团的一名学生,开启戏曲生涯。在艺术的求索道路上,孙宗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表演贴近生活,唱腔简洁幽默,兼具川剧的五种声腔,和谐包容,兼收并蓄。在创作剧目时,孙宗燊在传统唱腔基础上进行创新,多元化的声腔组合,使得涪州川剧在表演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1987年,他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川剧词典》收录入“丑角艺术家名栏”中。
迄今为止,孙宗燊已导演过《春草闯堂》《屠夫状元》《柯山红日》等70多部剧目。他创作并导演的作品《酉州恨》《过关牒》等多次斩获大奖。
2016年6月,涪州川剧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以保护。作为涪州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孙宗燊多年收集整理涪州川剧剧本、剧照、戏曲服装等200余册(件)。他把这些珍贵的收藏,无私捐赠给涪陵区非遗中心用作进一步保护与传承。
心系涪陵戏曲发展 培养上百名学生
优秀青年导演李金治热衷于“涪州川剧”,他的引路人便是孙宗燊。李金治13岁起师从孙宗燊,一年前,他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从演员到导演,李金治对川剧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难进难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表演形式,让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搞明白川剧是什么,川剧要怎么演。“当我跨进这个门槛,发现川剧有太多吸引人的东西,无法自拔,要学一辈子”,李金治深深折服于川剧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李金治是孙宗燊的第一个学生。从2010年开始免费教学生,到今天,孙宗燊传授过的弟子已有上百名,为涪陵戏曲传承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此外,他还接受邀请,多次将戏曲知识带进校园和社区。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孙宗燊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如今,83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传统戏曲传习第一线,累计培养优秀川剧艺术人才上百名。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融媒体中心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