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旻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虽常以业余作家自谦,但由于工作需要、兴趣使然等各种原因,使得他对文艺领域的许多方面皆有涉猎,譬如川剧。早年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使得他能结合文艺创作实际,以理性的科学态度对文艺创作进行理论性思考,形成他自成体系的文艺创作与批评理论。这一理论以“创作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核心,主张坚持“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以此理论为基础,马识途对于川剧这一古老剧种的新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大多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但放在今天来看也并不过时。
马识途对于川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川剧的许多名家、名角、名剧都非常熟悉,谈起来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川剧这一源远流长的地方剧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四川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娱工具,也是四川人民重要的精神教育工具。川剧中刻画入微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惊人的艺术夸张手法、幽默而生动的语言、各种精湛的程式表演和荡气回肠的唱腔,更是“令人绝倒”。马识途乐观地认为,属于四川人民的川剧,作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只要能随着四川人民的前进而前进,不脱离四川人民的政治倾向和艺术爱好,川剧就可以“永葆美妙的青春”。
马识途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乐观并不意味着川剧和川剧人就可以躺在安乐的舞台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川剧的改革势在必行。川剧能够历经漫长的历史仍然存在,本身就是川剧不断自我改革的结果。川剧要成为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富有生命力的剧种,需要能够随时代不断演化前进,需要善于吸收外来的和本地的新鲜事物不断改革。
马识途进一步认为,在传统川剧的改革中,有一些优秀的精华需要坚持,如果胡乱改革,弄得川剧面目全非,那川剧同样会陷于危难,名存实亡。在川剧改革中首先要坚持的,就是川剧要姓“川”,要有“川味”,即是说“川剧必须有一种四川地方色彩,有一种浓郁的四川味道,为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鲜活泼的四川风格。”川剧的“川味”,是因为川剧中融合了四川人物景象特有的气质、风度、语言、情趣、幽默、风俗习惯、山川景象,并将之典型化,使得川剧“有一种浓郁的四川味道,为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鲜活泼的四川风格。”川剧这种川味的形成,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川剧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要坚持这种“川味”,需要川剧人求同存异,从大量的川剧剧目中,从各种表演艺术中,寻求川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特殊性的东西;从川剧的不同河道和流派以及每一流派中不同艺人的表演艺术中去发掘其一般性的东西,找出四川人和川剧人能认同的“川味”。
有着上亿川渝人民为支撑的川剧在中国文艺史上是有过辉煌的。可现在川剧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其他文艺表演形式,甚至落后于越剧和豫剧这样的地方戏。如果我们无所作为,任由一个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且有相当声誉的剧种就此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实在是可惜。对于川剧的改革,正如马识途曾经大声呼吁的那样,不仅需要坐而论,更需要立而行,要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从实践中找出川剧改革的前进道路。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识途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授,本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