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杂技,又称新马戏、当代马戏、新杂艺、新杂剧、泛杂剧、杂技剧场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源起于欧美,在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发展迅速的一种新的杂技发展形式。与传统杂技相比,新杂技在叙事、表演等方面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势,体现了杂技与戏剧的融合与发展。新杂技的新发展,在2024年中国(张家界)国际新杂技戏剧周的剧目中有所体现。
线性叙事的建构与解构
传统杂技表演以技巧展示即“炫技”为主,“惊险奇美新”为其主要特征。因此,传统杂技以单个节目展示为主,往往并不注重叙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杂技的单一表演形式难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于是,在欧美地区,新杂技的表演形式出现并逐步发展。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杂技主题晚会,将不同作品按照同一主题串联而成,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性。21世纪的杂技剧将杂技节目与戏剧融合,讲述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塑造人物和同时展现杂技之美,形成新的艺术发展样式,使杂技的叙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与这种发展趋势相一致,本次新杂技戏剧周的部分作品也追求杂技技巧的叙事性建构。如开幕“大戏”《马戏机器》,描绘出在茫茫宇宙中的六个人,想通过一台不同寻常的机器与宇宙中的其他幸存者建立联系,在等待联系的过程中,他们表演了跷跷板、爬竿、 U型绳、扔草帽、扔捷克棒、钻圈、车技等杂技技巧,辅以架子鼓等音乐表演,通过各种表演串联起一个等待的故事。与之类似的《鸵鸟情结》也是将有韵律的倒立技巧融入“人不应自我伪装逃避、不能像鸵鸟一样不愿面对困难”这一主题之中。还有四川成都艺术剧院伍一工作室的《怎么了》描述了女人和男人在新婚前夜对爱情、婚姻等问题有不同理解,二人关系出现裂痕、无法顺畅沟通最终分道扬镳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双人倒立平衡、蹬伞、吊环、绸吊等杂技技巧都巧妙融入到两性关系的故事中。应该说,新杂技作品对叙事性的追求不像传统戏剧那样,不以追求完整的故事为目标,不着重故事的起承转合、发展顺序,而是侧重表达一种情感或情绪的抒发以及简单的精神追求。
正如很多当代戏剧对“戏剧性”的探索已经不止于“叙事性”,新杂技表演形式也并不以追求叙事性为旨归。如《光明使者》《布坎》这类作品,并不追求故事性或情感表达。部分新杂技作品以喜剧化、游戏化的创作态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叙事性,具有很强的与观众互动的性质。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些作品让人体验到艺术的原初状态:无功利目的的审美形式。
观演关系的维持与重塑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剧场开始使用镜框建筑的形式,镜框式舞台开始出现,并在后世逐步推广。镜框式舞台有利于观众进入剧情,维持“舞台幻觉”,但观众与演员之间被“第四堵墙”阻隔,观众很多时候只能坐在座位上被动观看演出。在本次戏剧周期间,《站台》《雪之情》《升级》等剧目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上演,观众与演员之间通过掌声等交流,观演关系维持在演员表演、观众观看的基础上。镜框式舞台中空间封闭式的舞台表演方式在此后被不断质疑与打破。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效果”破除舞台幻觉,希望观众保持理性,巴西剧作家博亚尔更是提出“观演者”这一概念,观众代替演员继续表演。
就戏剧实践而言,戏剧家们为了重塑观演关系,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采用了邀请观众加入演出等方式。杂技表演本就有与观众互动的传统,即使在镜框式舞台的剧院中,杂技演出作品也具有拉近观演关系的优势。《马戏机器》是在黄龙洞音乐厅这一大剧场中演出的,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不感到疏离、陌生,为了拉近观演关系,演员走下舞台深入观众席,并从中挑选了一名观众加入到他们的演出中。演员带领这位“天选观众”走上舞台,他们一起在舞台上游玩、欢闹。尤为有趣的是,观众与演员充分利用戏剧假定性的作用,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妙的梦幻世界。观众走上舞台之后,演员邀请她饮酒、起舞,其他演员默契地把身体凹成桌椅的样子,观众也顺利地接受了这一设定。当演员欲带这名观众出去游玩兜风,两个演员又把身体组合成摩托的形状,辅以摩托发动的声音配合,惟妙惟肖,让人会心一笑。《布坎》同样邀请了两位观众上台与演员共同完成表演。除了观众加入演出这种方式外,《怎么了》的主创在剧终时将充满气的大塑料袋从舞台抛向观众,而观众如同击鼓传花般将此由第一排传向最后一排,全剧在一种欢乐又带有仪式感的氛围中结束,观众也沉浸式地感受到了演员的情绪。
当代戏剧演出空间在不断拓展。戏剧不仅可在传统剧院中上演,任何一个空间都可成为戏剧演出场所,正如有戏剧家表示,“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荡的舞台,任何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舞台,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环境戏剧、特定场域戏剧等戏剧形式,开拓了戏剧演出的空间与边界。在本次戏剧周期间,有很多表演是在户外、街头上演的。天然的环境作为演出场所,不但颠覆了传统戏剧的表演方式,尤为重要的是,观众能更近距离地欣赏演员的表演,更加沉浸地投入演出之中,并与演员实时互动。
于叙事与表演而言,杂技与戏剧的融合与发展是一种趋势,这种融合为杂技和戏剧的发展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未来,它们的深度融合也将继续推动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