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这片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家人坚守于此——父亲桑杰曲巴是乡长,大女儿卓嘎是副乡长,小女儿央宗是妇女主任。人们称他们一家为“三人乡”。
日前,根据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两代人放牧守边真实故事改编的歌舞剧《天边格桑花》,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优秀剧目,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首都观众不仅被带有浓郁西藏特色的精彩歌舞表演吸引,更感动于两代人无私奉献、坚守边疆的精神。
歌舞剧《天边格桑花》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创作演出。“我们从2018年开始创作,多次去玉麦采风。第一次去玉麦就遇到了雪崩,那里一年中基本只有半年时间能勉强通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父女三人基本不识字,但是他们能把‘中国’两个字完整地写下来,也不是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其实就是清晰地‘画’出来,可见这两个字深深刻印在他们心里。剧中父亲教女儿认字的情节就取自于此,体现了中华民族骨子里共同的情怀。”《天边格桑花》编剧白冰说。
除了“三人乡”的传奇,《天边格桑花》也向观众展示了西藏边陲当代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剧中,邮递员白玛江才、乡民以及解放军,共同铸造出英雄群像。他们对国家的高度忠诚与守望神圣国土的坚定决心,已成为深入骨髓的信仰和精神。
作为一部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将藏戏的戏剧结构、表演体系与藏族传统歌舞有机结合。“歌舞段落中多处运用了山南的民间舞蹈,如谐钦(西藏大歌)、阿嘎(劳动歌舞)、辫子舞、踢踏舞、弦子舞等,歌舞的展现也同剧情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白冰说。
2022年,歌舞剧《天边格桑花》作为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在拉萨首演,后赴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曲松县等地演出。2023年,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赴林芝市等地开展了11场巡回演出。12月,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引发香港同胞的强烈共鸣。
歌舞剧《天边格桑花》的创演单位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文艺队伍,曾涌现出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大批卓越艺术家,创作演出大批在全国广为传唱的作品。“近年来,我们同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推出了舞剧《太阳的女儿》等优秀剧目。此次创排《天边格桑花》主要以歌舞团自身力量为主,从总导演加永江措、编剧白冰、作曲贡嘎伦珠到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团里的骨干力量。该剧目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扶持。”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团长高英说。
在北京演出现场,观众时而欢笑、时而落泪。“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深情呼唤,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