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舞台艺术的破冰者
http://www.newssc.org】 【2024-10-09 09: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谭志红

在广东舞台艺术创作领域,他率先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故事、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的历史、逃港事件搬上舞台,被誉为破冰者。他就是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李新华。从事编剧工作20多年来,他秉持“写广东人物,讲中国故事”的理念,创作了40多部大型舞台剧本,为广东舞台艺术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粤剧、话剧双栖编剧

李新华走上编剧这条路,纯属意外。

年轻时,李新华当过兵,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退伍后,他进入广东一家银行上班,但李新华并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很枯燥。2004年,他离开工作了10年的银行。

当时广东省文联正与中山大学合办粤剧编剧研究生班,李新华想着不妨去学一学,写点小戏小品也不错,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还真考上了。2004年9月,他正式进入广东省粤剧编剧研究生班学习。

开学没多久,学校组织大家去看粤剧《花月影》,那是李新华第一次走进剧场看戏。他感到很震撼,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决心将戏剧创作作为今后的职业方向。“戏剧改变了我,或者说挽救了我,它在我最困顿迷茫的时候给我了方向,一直支撑我走到今天。”李新华说。

如今,李新华在戏剧创作道路上走了20年,创作了40多部大型舞台剧本,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粤剧、话剧双栖编剧,其作品涉及现实主义题材如《痕迹》《风云2003》《风起南粤》《穷孩子·富孩子》;历史题材如《康有为与梁启超》《铁血道钉》《杨翠喜》;红色题材如《初心》《春园·1923》《红色大营救》等,他有5部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扶持,4部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项目扶持。

写别人不敢碰的题材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认为,李新华创作了一批有风骨、有岭南风貌的戏剧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具有开创性,比如历史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首次把康梁的故事搬上舞台;党史题材话剧《春园·1923》首次以舞台艺术形式呈现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的历史。

李新华是江门鹤山市人,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同乡梁启超的作品。当他说出这一想法时,马上被人泼了一瓢冷水:“这个题材太大了,没人写得了。”

“我就想,怎么还有写不了的题材?我一定要写出来。”李新华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觉写梁启超就离不开康有为,如何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表现康梁宏大的一生?李新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只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而着重写二人的师徒之情,而这感情又跟时代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自2014年7月首演以来,在全国巡演了20多场,还获得了第14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2023年是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100周年,李新华围绕这个题材创作了话剧《春园·1923》。当他将剧本初稿拿给相关专家看时,专家提出了大量意见,并不看好这个本子。但李新华不甘心,他和团队充分讨论后决定继续创作、完善,按照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调整,最终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相关部门的支持。2023年6月,《春园·1923》在广东艺术剧院首演,半年内演出30余场,成为广东舞台艺术的一个小爆款。

如今,他正在创作话剧《中国少年》,讲述的是红领巾的故事;《向南,向北》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达德学院的故事。

为小人物书写

粤剧《初心》中的叶挺和两个同袍兄弟、粤剧《东江传奇》里救人的游击队员、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里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者……李新华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关注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大题材,也书写时代洪流下众多小人物的故事。

李新华认为,写戏的核心是写人,文艺工作者的笔墨要始终关注人民。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人物是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原型人物李卡。李卡是广东茂名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被捕入狱,同年9月4日被国民党杀害,时年27岁。那时,他还不知道妻子已有身孕。在创作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时,李新华采访了李卡的女儿李水田,被父女俩的故事深深打动。

李新华说,创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仅要查阅大量资料,写出来后修改十稿八稿也很正常。这20年来,他每天不是在写剧本,就是在改剧本,平均每年创作两三部,体力和精力都面临着巨大考验。但是他也很享受剧目被搬上舞台的成就感:“以后我会继续创作更多接地气的、有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剧本,用有温度的作品表达人民的心声。”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