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欣
“终于现场见识了沈铁梅院长的《江姐》,果真名不虚传!”“川剧《江姐》的导演、舞美、灯光和服化设计都属一流,名家荟萃,尤其是沈铁梅老师,我特别特别喜欢!”……9月1-2日,为庆祝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落地实施,重庆市川剧院大戏《江姐》首次献演西安,“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和她的团队,令西安观众直呼惊艳。
川韵川腔,余韵绕梁。被《江姐》深深折服的众多观众中,也有不少西安本地的戏曲名家。同为陕西文化符号秦腔表演艺术家,“二度梅”得主李东桥和“梅花奖”得主张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表示,《江姐》堪称当代川剧艺术的典范之作,沈铁梅院长率领的重庆市川剧院不愧为当代戏曲界响当当的名家名团。
“铁梅院长在戏曲界享有盛名,我看过她的《思凡》《望江亭》《金子》《李亚仙》等好几个戏,《江姐》是第一次在现场观看,非常震撼。”张蓓说,作为一个被歌剧、京剧、越剧等众多艺术门类反复诠释的角色,演好江姐非常不容易,但沈铁梅却演出了自己的味道,“她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位具有经典性的革命英雄,内心深处也涌动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特别是江姐见到老彭牺牲那段戏,对人物的把握对情感的收放都堪称一流。”
![]() |
▲秦腔名家张蓓。记者 赵欣 摄
身为秦腔名家,张蓓主工花旦、刀马旦。她不但扮相靓丽,嗓音甜美,身段洒脱,也非常善于向其他剧种借鉴学习。“我平时也常常在网上看一些铁梅院长的表演片段,她被誉为‘川剧声腔状元’,她的清唱我一直非常佩服,一直在学习模仿。我现在还在研究怎么把沈院长的《思凡》移植到秦腔中来。”张蓓说,这种移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戏曲本身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艺术,虽然川渝和陕西的地方语言不同,但戏曲的程式表演是相通的,尽管唱腔和音乐各有特色,但表达的情感和表演的手段是可以对话的。比如我在秦腔传统戏《玉堂春》中扮演过苏三,这个角色也是铁梅院长父亲、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的拿手戏之一,我从沈先生的表演中汲取了不少演好苏三的经验,把京剧的经验运用到秦腔中,为表演添色许多。”
![]() |
▲秦腔名家李东桥。记者 赵欣 摄
李东桥不但看过沈铁梅的许多作品,还曾带着秦腔赴川渝地区演出。说起川剧与秦腔的关联,他如数家珍,“川剧融入了川渝人民的个性、人情,既幽默又麻辣;秦腔博采众长,反映了西北地区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川剧和秦腔分别流行于大西北和大西南,可以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今天中国西部地区的戏剧符号。我知道川剧有五种唱腔,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其中的弹戏,就源自秦腔的梆子腔。”在李东桥眼里,重庆市川剧院的《江姐》是他看过的最棒的江姐,“江姐是重庆的故事,沈铁梅是重庆的名家,由她来诠释江姐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她在舞台上就是放着光的演员,她会牢牢地抓住观众,挪不开眼。”
比川渝两地协同立法的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落地实施更早,早在2022年1月1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就开始施行,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谈及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落地实施,两位秦腔艺术家都为川剧感到由衷高兴。
“我刚好才参加了陕西省泾阳县秦腔协会的成立大会,秦腔对我们陕西人民来说是一种骄傲,哪怕在县一级,我们都有义务做好传承。”张蓓说,川剧和其他剧种一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不可多得的瑰宝,用各种手段去传承保护都是有必要的,“对于我们秦腔演员来说,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首先在精神上带来一种巨大的支持,我们会愈发地从内心里感受到自己从事的职业的重要性,会从一种更严肃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艺术,相信随着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进一步落实,川剧同行们也能愈发感到一种支持的力量,从而更加奋起作为。”
李东桥认为,戏曲的发展除了需要培养观众,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秦腔从2022年开始有了省级层面的立法,可以更好地确保地方戏曲发展的延续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国家的政策扶持,比如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能给戏曲发展一种自信和底气,过去可能戏曲停留于一种文化娱乐,立法保护之后上升到了国粹层面,是具有地域性人民性的一种精神财富。保护传承条例的出台,对任何剧种都是好事。川剧已经有了沈铁梅这样的当代名家,有了重庆市川剧院这样的领军院团,保护传承条例的实施,对剧种的广大无疑更是锦上添花。”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