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文天祥与忽必烈》:富有老韵味 不乏新气象
http://www.newssc.org】 【2024-07-10 11: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刘源隆

近日,一部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北京曲剧《文天祥与忽必烈》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作为北京市曲剧团年度大戏,《文天祥与忽必烈》历经一年的创排与打磨,塑造了大义凛然、彪炳千秋的文天祥的形象,也塑造了运筹帷幄、多谋善断的忽必烈的形象。

北京曲剧自1952年老舍先生为剧种命名以来,至今只有72年的历史。北京市曲剧团总经理崔迪表示:“一直以来,剧团同仁和业内专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北京曲剧不应局限于对北京市井、民俗文化的展现,而应在守正中抓住创新发展的可能,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历史正剧是北京曲剧迫切需要的创作方向,《文天祥与忽必烈》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文天祥牺牲在元大都(今北京),他的精神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财富;北京曲剧诞生在北京,集中体现了北京文化的气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该剧编剧刘侗说。在刘侗最初的构思中,文天祥的《正气歌》是剧本的主要创作对象,但为了区别于京剧《正气歌》,便将此剧定为双主角的设置。忽必烈被立体地刻画出志向高远、爱才惜才的宽阔胸怀,更凸显了文天祥心怀故国、誓死不屈的铮铮铁骨。

该剧是刘侗第一次为北京曲剧创作剧本,因此他在熟悉北京曲剧的音乐形式上下功夫,反复研究、推敲唱词的词格、句式,在其他主创特别是该剧作曲戴颐生的配合下,比较圆满地过了这一关。剧中文天祥与忽必烈的两段对唱极为精彩,尤其是忽必烈用青砖茶、奶茶、苦荞茶三道茶里蕴含的茶文化与天下情怀劝说文天祥,而文天祥依旧不为所动的唱段,刘侗的唱词文本颇具文学内涵,而作曲家戴颐生的音乐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剧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没有渲染刀光剑影的战场,只是用民族舞蹈的形式来带过战争的时间线,不仅让故事更为聚焦,也提高了剧目的艺术表现力。

其实,该剧不仅在舞台表现上融入了舞蹈元素,也在坚持剧种音乐本体的基础上,融合了蒙古族音乐和江西民间小调,对忽必烈与文天祥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如文天祥被俘到大都,途经家乡时的“船到赣州入赣江”唱段,哀伤婉转、动人肺腑,江西的古埠风情扑面而来。据介绍,戴颐生在创作这段音乐后曾第一时间弹唱给该剧导演赵伟明听。“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湿了,当时我就决定把这个唱段用作全剧的谢幕曲。”赵伟明说。

“北京曲剧新编剧目的创作需要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刘侗和戴颐生都认为,北京曲剧的发展离不开对其他剧种的广泛学习、借鉴,并吸收不同艺术形式的精华。可以说,正因为“年轻”,北京曲剧虽没有发展出生旦净丑的行当程式,却也因此获得了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它的包容性更强了。

“保留北京曲剧的特色,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在6月28日举办的“北京曲剧《文天祥与忽必烈》专家研讨会”上,该剧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对此,赵伟明坦言:“我们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剧中既有北京曲剧的老韵味,也有区别于过去的新气象。”

创作《文天祥与忽必烈》是北京曲剧演绎古装朝堂戏的一次尝试,是“讲好北京故事”更深入的拓展。崔迪表示:“今后,我们的主创人员将在排演中进一步加工打磨,力争将该剧打造成为立得住、留得下、叫得响的新时代精品力作。”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