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岸的动人故事讲述“平民史诗”
汪守德
由陈欣欣编剧,郭小男导演,陈娟娟、陈情瑜、郑添龙、叶建国、黄光荣等主演,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演出的《围头新娘》,以始于1958年8月23日止于1979年1月1日的炮战为背景,以两岸青年跨海通婚的剧情为主线,以高甲戏这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戏剧样式,演绎了闽台两地“炮台变舞台、战火变烟火、冤家变亲家”的生动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滋味醇厚的戏曲魅力的同时,又能引发人们对这一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思索。
举世闻名的炮击金门,主阵地就是在隶属于晋江市的围头半岛,距金门岛最近处仅有5.2海里的空间距离。炮战使围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也许实际生活本身就蕴含着足够的戏剧性和巨大的感召力,因此《围头新娘》的主创人员在深入生活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就已感动于生活中人物原型和故事桥段的精彩,因而力求以严格的写实为基础,再进行艺术的想象和虚构,经过苦心孤诣的创作,推出了这样一部有质感、分量重、高水平的戏曲艺术佳作。
剧作以切入炮战开始叙事,女主人公乌英忧心忡忡地惦念海对岸不知所终的丈夫,儿子洪卫国“扛两颗七八十斤的炮弹溜溜跑”支援前线,被夸为“战地小老虎”。当在海边发现浮尸时,哪怕是在当时政治背景下可能犯忌,乌英也决定按海边人认为浮尸都是“好兄弟”的风俗,将其背上岸并擦净安葬。其命运感和行动线在此交代得十分清晰,人物行为充分反映出战争环境下民众的善意和仁厚,也为后来的剧情发展作了重要铺垫。
剧作时隔20年后的跨越式叙事,让16岁的洪飞燕走进了舞台的中央,接续了奶奶乌英寻找祖父的愿望,她向来自金门的渔民打探爷爷的下落,却偶遇了心仪的金门男青年唐越,从此结成了两人处于两岸间的情感与姻缘。在接下来的剧情推进中,两人经历了10年的异地相思,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因忠贞的付出与漫长的等待而得偿所愿、花好月圆,那一场地域性、风情性浓郁的隆重“海上婚礼”的举办,将人们带入某种忘却沉重而醉于喜庆的欢乐气氛之中。
剧作让我们意识到,真诚真挚的婚恋关系是破冰的最初动力,也是联系两岸民众的美好纽带。那些陆续发生的通邮、通商、通航,以及更多男女之间的通婚,表明的不正是两岸地缘、血缘和情缘的不可分割,不正是两岸距离的真正拉近吗?
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剧作以平民化视角,进行了具有史诗品格的叙事和表达。亲人的失散与追寻是历史和战争留在人们心中的一道创伤,生离死别之痛日日夜夜困扰与折磨着人们的心灵。剧中人物对于亲人的寻找,是剧作主要线索之外布设的最重要的动机和动力。这种寻找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如乌英对丈夫的寻找,唐越对父亲的寻找,那背后隐藏着的伤痛与希冀,是飞燕与唐越相爱相恋直至喜结连理背后挥之不去的伤心往事,也使之成为这部戏曲极有深度的情感冲击力。剧作以此揭示两岸的分离与团圆,几代人的悲愤与欣悦,是那样的令人牵挂又激动人心。所以当唐越在飞燕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乌英在唐越经过千万重的寻找后,为其带回了丈夫亡故的确切信息和35根情深意长的发簪,无不都是让人辛酸泪目的情节,穿过时光含着泪光缓缓而来的亲情,在这里均构成了灼烫人心的戏剧熔点。剧作以这样的剧情或许意在告诉观众,寻找失散亲人的下落和人们心灵创伤的愈合,要靠一定的时间长度和相互间的善意与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点可谓意味深长。
剧作调动一切手段,所要表达和反映的中心思想是两岸血脉上的一家,情感上的一体,目标上的一统。其通过人物之口道出的话语,揭示和代表了一种潜在的事实,反映出的是人民的意愿和历史的趋势。特别是乌英手中风筝上写着的“我的亲人盼你回家”几个字,在剧作首尾照应式地出现,表面看是乌英对丈夫的不懈寻觅,表达的却是人们普遍的心声,从更深层上说是祖国对于宝岛台湾回归的热切呼唤。
《围头新娘》在表现这一重要题材时,努力在某种沉郁悲壮的情绪中,以声腔与剧情的成功结合,以演员表演程式、唱腔曲牌的熟练驾驭,以丑行表演的强化和融入,保持了高甲戏形态独特、唱做并重、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喜感特色和应有风格,从而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喜爱。其优长还在于对两地地理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呈现,及两岸浓郁民风民情、乡土气息的展示,如渔船、彩扎花灯、漆篮、簪花围等享有盛名的地方特产多种道具的运用,以及海上婚礼热闹场面的民俗表演,都反映出闽南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巨大魅力。
(作者系原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血浓于水的海峡传奇
刘玉琴
现实生活充满了血浓于水、双向奔赴的传奇,正如围头和金门,浅浅的海峡,隔不住两岸深长的情谊。无论是由古至今,抑或潮起汐落,情感的渴望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肌理都构筑了互相牵连的永恒动力。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演出的高甲戏《围头新娘》,以内容形式的别致表达,再现了海峡两岸骨肉相连的历史与现实,成为两岸文化与情感记忆的生动投影。
难以复制的题材,极富个性的聚焦,《围头新娘》取现实生活的热点,向历史纵深处开掘,题材独特,视点新颖,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在剧中达成有机统一。
作品由围头村独特的地理背景展开,以围头新娘的跨海婚姻作为重要开掘点,凭借开放的视野勾连起几十年的海峡波涛,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提取,也是对历史岁月的深度扫描。这种独具特色、无可代替的存在,铺展了新意迭出的两岸深情。在鲜明的情节节点中,观众不断融入历史,内心的共鸣一再被唤起,完成对现实的感悟和抵达。全剧从题材选择到舞台呈现,呼应了时代主流,表达了两岸人的共同心声,历史与现实、生活与艺术交相辉映。
以情感作为纽带,平凡人演绎了非凡历史,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得到卓越表达,而且将戏曲传统优势化用于现代生活,让共同文化记忆产生宽阔辐射力。全剧围绕两代人的情感思念,编织了三条牵动剧情起伏的亲情爱情线:奶奶期盼丈夫归来,孙女期待与心上人相聚,两岸民众渴望永远相亲相爱。老一辈人的思念像海水绵延不息,年轻一代爱情亦如海潮奔涌难以阻挡,两岸人的亲情更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汇成最动人的音符。两代人的情感牵挂都被予以具象化处理。奶奶对隔绝在金门丈夫的思念变换为一只风筝贯穿始终,风筝上的呼唤“我的亲人盼你回家”成为氛围渲染的动情点。全剧以平凡小人物的情感追求映现了时代大趋势,印证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个体还是群体,都在历史进步中有着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围头村战场变情场的现实,就是心往一处想、血脉一家亲情感力量不可阻挡的最好说明。作品情理兼容,以情感人,对历史发展最终以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选择为方向予以深刻表达。
孕育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流布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语方言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侨聚居地。此剧种多以古装戏见长、以丑角表演和喜剧风格闻名。《围头新娘》为古老剧种表现现代题材作出大胆尝试。全剧坚持旧中见新,新中有根,把高甲戏极具特色的传统表演程式,转化为现代生活招式,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突破原有的人物表现路径和演唱风格,以女性和抒情为主,依据情节主线,注重情感融入,以情叙事、以情塑人,将传统唱腔的行腔韵律化繁为简,突出情绪起伏和气息控制,丰富了剧种的人物塑造和演唱范式,带来温馨、浪漫气氛,使情节节奏既抒情又明快,富有青春活力。正是在台上台下心灵共鸣,两岸交流交往交融,时代飞速变化而深情不渝的呈现中,两岸同胞数十年“双向奔赴”历史文化画卷徐徐展开。作品在反映真挚情感、民心意愿、憧憬更美好未来上拓展了剧种优势,提供了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创意性开掘的新思考。
《围头新娘》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进行精心提炼构建,使之变成高甲戏舞台的艺术真实,体现了主创团队挖掘地域资源的独到眼光和深厚功力。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情感诉求,闽南的人文地理和风俗民情,在当代审美观照下被展示得鲜活立体。结尾处的婚庆喜乐氛围中,奶奶又放起了风筝,一只风筝渐渐变成满天风筝,奶奶所说的“还有很多人没有回家,叫他们赶紧回家”的寓意,在宏大背景下显得格外意味深长。题旨升华,舞台创意,两岸百姓共盼团圆的心声,被表达得清新透彻敞亮,这心声也将超越时空而长久回响。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高级编辑)
高甲戏韵连两岸 《围头新娘》谱新篇
罗 松
作为闽南语系极具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高甲戏积累了丰富的古典剧目资源。然而,由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演出的新编现代高甲戏《围头新娘》则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巧妙地将高甲戏的传统特色与当代生活题材相结合,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彰显了高甲戏蓬勃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围头新娘》选题深刻,意义重大。它以福建晋江围头村祖孙两代的婚恋故事为线索,展示海峡两岸同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与交往,表达两岸同胞对和平与深度融合的美好愿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艺术地还原了特殊历史时期的“金门炮战”,通过围头和金门百姓在生死考验中建立的深厚情谊,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从情节和结构上看,该剧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展开。乌英奶奶和孙女飞燕的情感经历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走向。但祖孙两代人的故事又呈现出微妙的交集,并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悬念,使全剧充满了戏剧性。年届中年的奶奶苦恋滞留台湾的丈夫,相思成疾,即使在炮火纷飞时也站在海岸边守望。这深深触动了少女飞燕,促成她冒险出海寻亲。唐越的出现让两代人的情感线索产生交集。他与飞燕两次相遇,皆为寻亲。第一次邂逅,飞燕“去”,到金门寻找失踪的爷爷;第二次重逢,唐越“来”,寻找漂到围头的父亲遗体。唐越顺利认亲,也确立了和飞燕的婚恋关系。一对小情侣大胆冲破两岸政治关系的束缚,改变了村民的误解和偏见,最终喜结连理。更为重要的是,唐越肩负起为奶奶寻亲的重任,并最终寻找到阿公的下落。虽然故人已逝,但终究让奶奶多年的牵念得以了结。至此,维系整场最大的悬念终于尘埃落定。纵观全剧,两条线索不断交织演化,最终汇聚,以令人欣慰的结局实现了情感与叙事逻辑的完美闭环。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内涵,也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该剧情感线索基于故事脉络和祖孙两代人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明显的冷暖两种色调。编导结合剧种特色,在地方音乐元素、场景设置以及道具的使用上均做了精心的设计。
属于飞燕和唐越的线索展现的是青年人的大胆奔放。多个场景融入了高甲戏擅长的喜剧路线。“满台丑”是高甲戏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方式。它以或谐谑或滑稽或讽刺的方式展现喜剧的多种维度,往往能取得令人惊艳的艺术效果。然而,这种“满台丑”的表演方式在古装戏中运用自如,在现代戏中却面临挑战。因为现代戏更注重人物塑造,演员不能仅借助既定的服化道设置和传统行当赋予的定位来表演。为此,剧中安排了多场具有喜剧性的群戏场景,为喜剧表演提供了发挥空间。
与之相对,乌英奶奶的戏份更偏于深沉凝重。寻亲未果的故事线让这一人物鲜有较为集中的对手戏。多数时候,她都是孤独望夫,失落而返。核心道具的运用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风筝的意象可谓贯穿全剧始终,且每次出现都是以不同的形态,体现了艺术巧思。尾声,满头白发的奶奶再次放起风筝。此时的风筝呈现在背景电子屏幕上,而且从一只变为满屏,这是奶奶以及众人的心愿,企望两岸同胞隔不断的情谊能够跨越海峡,小我的牵挂升华为民族大爱,这一精彩的创意把风筝这一道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甲戏新编现代剧目,《围头新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演出百余场,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观众基础。其主创团队始终致力于对剧目的不断打磨和提升,以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随着对细节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部作品必将以更加成熟和完美的姿态,在当代剧坛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中国戏剧》主编、编审)
以传奇故事演绎两岸深情
卢 巍
日前,由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在北京亮相。该剧源自真实的两岸故事,演绎了两岸同胞数十年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动人的戏剧情节、完美的舞台形式感和独具魅力的高甲戏艺术特色呈现,展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赢得了专家学者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部探索海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新路的戏剧作品,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基于海峡两岸60多年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通过剧作家独特、巧妙的情节设计,让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人和事巧妙地通过舞台戏剧性的讲述,让人们重新认识那段时光。
该剧取材于围头新娘的故事原型,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创作而成,同时故事又颇具传奇性,体现出剧作家的艺术独创。正如该剧的编剧陈欣欣所言,她一直在“生活”这个宝藏里寻宝。在力求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得该剧的创作有着深刻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围头村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泉州湾的围头半岛,与金门隔海相望,正面距离仅5.6海里。这个有着12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因1958年“八二三”炮战而闻名于世,围头人民支前参战,赋予了“英雄的围头”的美誉。然而,围头村与金门的民间交往并没有中断,围头出了位奇女子,她在海上遇到一位金门的年轻人并爱上了他。在两岸坚冰尚未融化之时,这位围头女子冲破重重障碍,敢为人先,勇敢地嫁到金门,从而打通了两岸的通婚路,使“炮战第一村”成为“两岸通婚第一村”。这样一个两岸人民“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携手共建家园的“闽台缘”传奇故事,让我们相信,两岸同胞的情感是从生命里长出来的,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断的。
以情动人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奶奶盼夫归来的悲情,还是孙女执着于爱情的痴情,都体现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亲情和乡情。最令人动情的细节是金门女婿唐越找到了阿公留下的一封信和35支发簪。当奶奶把象征着爱情的发簪全部插在头上,并决定要为孙女办一场热闹红火的婚礼后,一场温馨浪漫的海上婚礼把全剧推向高潮。
高甲戏是闽南语方言区最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剧种特色鲜明,表演形态独特,唱做并重,亦庄亦谐,化丑为美,妙趣横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围头新娘》的创作充分发挥了高甲戏的剧种优势,剧中所呈现出的闽南语、乡土气息、风俗人情以及表演程式、唱腔曲牌,都为两岸民众所喜闻乐见。两岸一脉相承的文缘,在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令人印象深刻的“海上婚礼”剧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选段,展现了很多体现泉州特色的道具,如彩扎花灯、漆篮、簪花围等,舞台呈现精彩热闹、温馨浪漫,舞美简洁大气,融合了闽台两岸文化风貌、民俗风情,展现了两岸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另外,剧中闽南音乐的运用和闽南儿歌的巧妙串联,以及媒婆等高甲“丑”的喜剧性表演,充满了生活情趣,为剧目增色,更加凸显该剧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特点。
乌英的饰演者陈娟娟是高甲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剧中乌英的年龄跨度大,从30多岁到近80岁,涉及青衣、老旦等表演行当。剧中,乌英有4次在不同的时间背景和不同情绪下的演唱都非常到位,打动人心。作为一部现代戏,陈娟娟对表演方法和表演程式的精准把握,以及眼神、身段、神态、韵白等与唱腔的完美融合,使她的表演浑然一体,既有张力又控制自如。特别是她将生活化的动作巧妙地融入形体表演中,很好地拿捏了传统程式化与现代生活化之间的“度”。
创作者有了悲悯之心,才能抚摸时代的伤痛,凝望时代的进程,才能令作品蕴含深情。弘扬主旋律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并无特别,若不想让作品陷入概念化、表面化的表达,心怀悲悯、抒写真情,就是创作者唯一的密钥。《围头新娘》正是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剧中人物所展现出的真挚情感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灵。
(作者系《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编审)
本版文字由刘淼整理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