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以传统对话传统、非遗演绎非遗。用皮影作为小切口、上升为大亮点,用川剧艺术精准点穴四川风味传统文化神经系统,提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环境交织的痛点,让本已有逐渐暗淡、昏昏远逝大众印象的皮影,以如雷贯耳、耳目一新的感觉示人,加上川剧小剧场轻盈灵活的艺术表现力,实在是妙手回春之创举。
以光引人,以光影人。通过川剧和皮影融合,聚焦皮影,从皮影到“人影”,描绘“王皮影”家班传承皮影艺术的故事。凿壁借光,用川剧的艺术表达系统提炼出一个“追光”表达效果,层层折射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展现以“王皮影”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矛盾与抉择——王皮影的儿子王一鸣,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经历迷茫与彷徨,最终坚定踏上了传承皮影艺术的道路。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展至今,处于“六神有主”、“梯度有序”阶段。川北皮影魅力独特,色彩鲜艳,造型生动,雕刻精细,皮影艺术迄今有三百余年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由王元胜始创,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登上国际舞台。皮影戏的演出融合了川剧锣鼓、唱腔、表演等,是川剧舞台艺术的微缩型的另一种表达。川剧和川北皮影都植根于巴蜀文脉中,同根同源,都承载着丰富的巴蜀文化和民间故事,反映了本土的历史、人文和风俗。
《皮影人家》由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四川省川剧院优秀青年编剧曾浩月担任编剧,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康晓琳、武远远执导,四川省川剧院中青年骨干演员杨坤昊、邹宏、谭红梅等担纲主演。老中青,传帮带。为了更好地展现皮影艺术,此次排演还特意邀请川北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教演员们操作皮影,并为该剧专门订制皮影道具。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技艺的传承,更需要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热爱。这需要艺术工作者们用生命坚守,用远见守望,用智慧传播。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有文化底气和演绎场景的加持,优秀传统文化的雄气,照耀人心。
作者 王海燕
德阳市文旅局原艺术和非遗科科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德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入选2021年全国红色题材文艺评论培训项目(四川唯一学员)。多次获得省级、市级先进个人。
国家艺术基金(四川)在库专家,德阳市英才计划4届评委,德阳市广播节目3年评审专家,德阳市重大文艺项目扶持的精品奖励(2021)评审专家、2020年德阳市优秀童谣评审专家、2019年德阳好声音总决赛评委,2018年德阳市广场舞大赛总决赛评委。
评论指导德阳大型舞台剧《草鞋县令》《同心结》,话剧《田家村》,三人舞《匠·三星堆之光》,小戏《等英雄》《英雄魂》《英雄愿》,杂技《彝魂·抖杠》等获奖作品。近4年策划组织实施德阳大型艺术和非遗活动获四川省级通报表扬3次,负责德阳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申报1人成功1人。2022年评论指导德阳省级非遗项目从7项增加至14项,数量翻番。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