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周正平的灯光时代
http://www.newssc.org】 【2024-05-23 10:22】 【来源: 中国戏剧杂志】

周正平,当代中国享有“灯光诗人”美誉的舞台灯光艺术家。

我与正平相识多年,他担任灯光设计的优秀剧目几乎都看过。2003年我到中国剧协工作,梅花奖艺术团国内外演出等很多重要的活动,都因他的加入而大放光彩。2011年4月,由国际舞台美术组织(OISTAT)主办的周正平灯光艺术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举办,我曾以《周正平的光影魅力》为题在大会上做了主旨发言。十三年过去了,周正平从未停止过创造前行,灯光艺术更为精彩,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他那有着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戏曲神韵的灯光佳作,创造了戏曲灯光的美学风范,助力现代戏曲的创新发展,并走向国际舞台。荣获过第4届世界舞台设计展“灯光设计银奖”,第14届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最佳灯光设计奖”,实现了中国灯光设计师在这两大国际奖项上“零的突破”。2022年12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换届,基于他灯光艺术对于现代戏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研究会特别邀请他兼任副会长。


四十多年来,周正平对于当代舞台灯光的贡献,特别是对于现代戏曲灯光艺术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和国际舞台灯光界的重要地位。周正平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灯光诗人,一位着力构建东方灯光美学的灯光诗人,一位用“光语”在国际舞台彰显中国意蕴的灯光诗人,周正平以其杰出的成就创造了属于他的灯光时代。


一位与时俱进的灯光诗人

周正平从事舞台灯光设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轰动一时、文戏武唱的婺剧《白蛇前传》的灯光设计,初步显露出他灯光艺术的天赋和才华。到80年代中期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时,不仅已经确立了在戏曲灯光界的地位,而且助力小百花诗化越剧风格的奠定。其后,周正平灯光艺术的才华越加地迸发出来,成为全国戏剧界十分抢手的灯光诗人。他勤奋高产,四十多年来的灯光作品涉及京剧、昆剧、越剧、川剧、秦腔、豫剧、评剧、粤剧、花鼓戏、曲剧等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五百多部作品。近些年来,他的灯光创作领域从舞台灯光到实景灯光、大型文创灯光,还在进一步拓展。他的灯光设计为许多荣获国内各级大奖的剧目增光添彩,他个人也屡获各类大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成功的、可资探讨的灯光个案。

周正平将自己的灯光事业,归结于“兴趣、机缘和勤奋”,是“专注一件事,并努力做到极致”。其实,正是兴趣、机缘、勤奋和时代成就了周正平。四十多年来,周正平灯光艺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伴随着现代舞台科技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当代戏剧艺术新的繁荣,正可谓“英雄有用武之地”。20世纪80年代初,如何将现代灯光艺术巧用于戏剧舞台,成功的经验并不多。周正平靠着他的勤奋和才智,在舞台灯光艺术上作出了一番成就。显然,时代造就了周正平,周正平也成就了他的灯光时代。


一位着力构建东方灯光美学的灯光诗人

周正平的灯光艺术风格鲜明,“灯光诗人”的称谓道出了周正平舞台灯光艺术的个性和特点。

在过去很长的年代里,唱大戏或是在露天的戏台,或是在室内的厅堂,舞台技术简陋,有个大白光打亮戏台就行了。随着镜框式舞台进入中国,戏曲演剧的传统方式和舞台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现代科技融入舞台,现代舞台技术进入中国,现代灯光也越来越成为现代戏剧目创作的重要组成。那么,如何把技术性很强的灯光设计与艺术性极高的舞台创造相结合,把灯光技术转化为戏剧艺术的创新手段,特别是如何运用到民族戏曲艺术上,是个大课题。如果忽略了戏曲的特性和剧目的实际,过度使用舞台技术手段未见得是什么好事。

前些年,随着舞台大制作风气的出现,某些戏曲新剧目灯光用力过猛,甚至到了“喧宾夺主”的地位,让人对当下舞美失去了许多好感,这当然是不能提倡的。我甚至说过,现在青年戏曲演员表演水平的下降,原因之一,与演员对现代舞台技术的过分依赖或舞台技术不节制的干扰大有关系。而周正平的戏曲剧目灯光设计的成功之处,恰恰是巧妙运用灯光手段进行舞台人物、情感和情境的创造,将技术转化为艺术。

重视戏曲意境的营造,密切配合剧情、人物、声腔、形体表演,以光塑人;重视戏剧情境的鲜活再现,让舞台更有真实感、立体感、空间感、层次感和质感,让形象与舞台环境和谐相生,以光代景;重视戏曲人物的唱曲唱情,助力内心世界的外化、情感的宣泄,以光传情。周正平以光塑人、以光代景、以光传情,追求光景合一、光人合一,极大地彰显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

在长期的灯光艺术创造实践中,他的灯光讲究简约和诗意,巧用而又十分节制,着力构建富于东方灯光美学的理念和方法,风格也越加成熟和鲜明。

去年春季,“京华春韵 向光而行——周正平灯光设计作品展演季”在北京启幕。集中展演了豫剧《大河安澜》、越剧《枫叶如花》、歌剧《侨批》、舞剧《良渚》、话剧《龙腾伶仃洋》等周正平灯光设计的十部作品。这些作品以现实题材为主,包括了戏曲、歌剧、话剧等不同艺术种类,集中体现了周正平灯光的创作理念以及当代舞台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新面貌和新成果,值得戏剧界研究、讨论和借鉴。



我曾以豫剧《大河安澜》的灯光为例,做过三点简要分析。

一是大河意象的着力营造。《大河安澜》是一篇华夏儿女守护母亲河的壮丽史诗。一条河、平安梦,两代人、两段情,精神崇高,情感动人,乡土气息浓烈,剧种韵味十足。周正平牢牢把握该剧宏大叙事和沧桑壮丽的剧目特征,把握人与河生死与共、命运相连的特殊关系,运用灯光艺术着力营造该剧苍凉壮阔的黄河意象。并巧妙借助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投影,配合贯穿前台的斜面布景,辅以可移动的局部景观,构建特定年代两代黄河人执着奋斗的动人场景和情感氛围。

二是以光传情、以光塑人。这是周正平最为擅长的,即将技术转化为艺术,运用灯光塑造人物、传达情感,追求“光景合一”“光人合一”,与戏曲以情动人的本质特征极为吻合。《大河安澜》中两代人共守一个梦,两代人执着两段情。大河的憨厚与坚韧,铁堤的才智与理想,时代发展了进步了,他们的经历打上了各自鲜明的年轮烙印和个性特征。周正平巧妙运用灯光色调的变化,表现不同时代的光阴流转,描绘具有代表性的年代截面,突出强调演员的情绪、肢体与面部表情。如大河安澜两情相悦时的静谧温情,大河遇险时风急雨骤,明暗变化、紧张激烈的氛围构建。灯光设计助力演员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深化人物内心的表达。

三是简约、写意,巧用、节制。《大河安澜》体现了周正平鲜明的戏曲灯光风格,重视戏曲艺术写意空灵的美学特征,尊重戏曲写意美学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戏曲现代戏剧目创作中,更讲究简约和韵味,讲究巧用而又十分节制,彰显戏曲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将灯光技术转化为戏曲魅力,《大河安澜》是又一出成功的范例。周正平“灯光诗人”的美誉并非虚名,诗人追求的正是言简意赅、境界高远。


一位用“光语”向世界彰显中国意蕴的灯光诗人

周正平走向国际舞台,以2017年荣获第四届世界舞台设计展“灯光设计银奖”、2019年荣获第14届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最佳灯光设计奖”为标志性事件。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创办于1967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代表性最强的舞美展览。不断探索和拓展演出设计与舞台美术的疆界,倡导新的理念和实验的创造性表达,素有“世界舞美奥林匹克”之称。



2023年周正平又一次应邀参加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第15届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是中国国家展馆12位设计师之一,浙江省唯一参展的舞美设计家。周正平有两件作品参展,一件是为浙江江山市打造的一台山水实景文旅作品《清溪江湖》,另一件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越剧《红玉》。从参展的介绍可知,在《清溪江湖》中,周正平以灯光为导引,让视觉艺术进入山水古镇的整体公共空间,唤醒了沉睡的乡土文化,赋予山水以生命的活力。而《红玉》的灯光设计,则高度融入舞美整体空间的韵律之中,运用富有张力和节奏感的光影,既突显了越剧表演的形体身段,又强化了全女班演员在武戏上的阳刚气质。这两件作品别致幽远的中国意境,“光”之中蕴涵的艺术魅力,备受关注和好评。

周正平说过,“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多走出国门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可见,灯光艺术走向国际是他多年的梦想追求,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灯光艺术家,更是一位在国际上用“光”的语汇彰显中国意蕴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灯光艺术家。

季国平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研究员)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