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昊 刘梅
从年初到年末,泸州泸县的文化艺术从不落幕。
台上,彩龙飞舞。不同年龄的表演者眼放光彩,步伐铿锵有力。
台下,人头攒动。几百米长的花园干道上,都是从七里八乡赶来的群众,掌声与喝彩声绵延不绝。
当你以为泸县只有雨坛彩龙、宋代石刻时,说明你还不了解这座城市。
在泸县宋代舞女乐石刻中,可以发现当时泸县已经拥有了完整的戏剧表演场所和丰富的乐器,表演者们会用琵琶、古琴、排箫、锣、横笛、笙等各种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曲艺文化,是泸县人的另一份底气。
![]() |
曲艺演出进乡村。供图: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一、追根溯源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曲艺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北宋,宋代作家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着勾栏瓦舍和说书的艺人:白发苍苍的老者、风华正茂的少年就地摆好擂台,互相竞技;或打起快板、或鸣锣开嗓,或负鼓携琴、或说唱献艺;鼓书、清音、快板……轮番上阵。
眉眼生动传神、唱腔节奏明快、唱词易懂接地气,这是泸县的曲艺表演,不求有多大舞台,有多少复杂动作,只需演员一人或几人轻装上阵,就是一台大戏。
这台大戏是如何在泸县兴起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泸县有长沱两江之利,历史上是区域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在宋明时期即是中国著名的33个商业都会之一。泸县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当地基层劳动群体较大,加之流动人口多,劳碌之余,群众自然有娱乐的需求,这就促成了泸县曲艺文化的兴起。
从文化底蕴来看,泸县让苏轼、黄庭坚、杨慎等人流连忘返;龙脑桥、雨坛彩龙、宋代石刻、屈氏庄园、玉蟾山摩崖石刻等“十大国宝”赋予泸县良好的文化基础,并成就了“千年泸县·宋韵龙城”的城市文化品牌。
![]() |
鼓书传承人在表演。范杨 摄
深厚的文化土壤让泸县曲艺文化兴盛一方,登上大雅之堂。
“曲艺已经成为泸县另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泸县曲协主席陈敬源介绍,2016年,泸县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现存及活跃在泸县的曲种主要有金钱板、快板、清音、车灯、盘子、相声、小品、双簧、谐剧等33类。
二、兴盛一方
今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泸县人民广场人山人海,为期10天的“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活动启动,赶会的群众扶老携幼如潮水般涌来。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农民演艺大舞台表演的内容有歌舞、快板、魔术、才艺等。曲艺表演者以天为幕、地为台倾情献艺,现场热闹非凡。
鼓书传人朱裕国一上台,铿锵的鼓点、洪亮的说唱让观众掌声、叫好声不断。“我要把精心编排的曲子唱给年轻人听,希望他们能传承下去。”朱裕国说。
事实上,曲艺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沁润着下一代。去年,在泸县首次开展的“曲润龙城 艺传薪火”中国曲艺之乡泸县曲艺活动周的擂台上,竞技表演者中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只有11岁。
![]() |
扬琴传承人在表演。供图: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活动从2012年起延续至今。十一支农民演艺团队会到泸县及周边地区开展农民演艺大舞台演出,每年演出达1.2万多场次。
2009年10月,泸县把全县86支民间演出团体整合起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演艺中心——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同时构建“县有农民演艺中心,镇有农民演艺服务站,村(社区)有农民演艺服务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把“文化安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参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杨光英认为,泸县丰富的曲艺文化由演艺大舞台来集中呈现,对促进农民勤劳致富、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极大带动作用,这是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农村文化现象。
三、传承接力
今年3月21日,泸县玄滩镇西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院坝上一大早就坐满了群众,伴随着激昂的音乐,泸州市2024年“戏曲进乡村”走进玄滩镇暨玄滩镇“三下乡”活动拉开序幕。
“今天的节目很精彩,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一场大型的曲艺表演,我们非常满意。”“泸县曲艺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有了协会、大舞台,还建了曲苑中心,变化很大。”群众喜笑颜开,交口称赞。
泸县,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示曲艺之乡的风采,发挥出曲艺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力量。
2023年9月,泸县鼓书《油罐“上梁”》亮相中国曲艺界最高规格舞台——中国曲艺节,这是已经有150多年历史的泸县鼓书首次亮相于中国曲艺大家庭。故事的主人公叫“朱油罐”,他的真实原型就是朱裕国本人。“我把自己家里瓜果飘香、欢歌笑语的喜人景象搬上舞台,展现出村民互帮互助、基层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画面。”朱裕国说。
如今,泸县将百和、石桥、毗卢、得胜、云锦、玄滩六个镇建设为泸县特色曲艺之乡;形成“处处有阵地、时时可共享”的曲艺之风,初步形成“15分钟曲艺文化服务圈”和“家门口文化共建共享区”的阵地格局。
同时,泸县建设了泸县实验学校的四川清音、泸县城北小学的四川盘子两个“曲艺进校园”传习示范基地,祥和腰鼓、西苑秧歌、怡园莲枪、建设快板四个社区曲种传承点位,以及多个曲艺非遗传习基地。
仅2023年,泸县曲艺作品就多次登上央视《农家院里过大年》《乡村大舞台》《非遗里的中国》等品牌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泸县曲艺的风采。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泸县曲艺发展曾一度遇到瓶颈。陈敬源说出了老一辈曲艺表演者们的困惑:“现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时代化,原有的说唱形式和内容已经跟不上群众需求,尤其是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
庆幸的是,近年来泸县高度重视中国曲艺之乡的进一步建设,成立专班工作小组,县级各部门形成合力,并通过实施“政府买单、送书下乡”工程,常态化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让曲艺老艺人登台授课,成为校园“民俗教授”。支持泸县龙舞、泸县鼓书等47项曲艺非遗融入演艺市场,探索出“政府搭台、演艺助力、曲艺唱戏”的活化利用新模式。
下一步,泸县将通过坚持举办曲艺艺术周活动,把“曲润龙城·艺传薪火”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曲艺活动品牌;持续做好文艺结对工作,推动文化文艺优质资源下沉;做强农民演艺大舞台、龙舞闹元宵、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座城,一群人,千场戏。
坚守者们相信,泸县曲艺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代表四川、泸州、泸县的文化印记。
来源:泸州日报社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07028号-8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1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