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川剧“活起来” 焕发新光彩
http://www.newssc.org】 【2024-01-31 12:22】 【来源:德阳日报】

每逢过年,走进中江县彤华宫(火神庙),就会看到一番热闹景象——戏台上,身穿戏服的演员大气端庄,全力使出看家本领,唱、念、做、打,翻跟头、变脸、高钓鱼、踢慧眼……一项项绝活轮番上演;舞台下,成百上千的川剧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近距离品味川剧的独特魅力,掌声与喝彩声经久不息。

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华戏曲五大剧种之一,川剧是时间长河里历久弥新的宝藏。传承、保护、发展,是振兴川剧的重要任务。在中江,是如何让川剧“活起来”、不断焕发时代生命力的?让我们走进中江各处寻找答案……

德阳日报记者 刘倩 图据受访者


“中江传统庙会—川剧演出”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川剧表演。

年味渐浓 传统川剧有看头

春节临近,中江县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赵义华忙得不可开交。他告诉记者,这几天,他正在准备春节期间火神庙的川剧演出,“早上6点多就起床和演员们一起练习剧目,晚上要看剧本、修改剧本,让大家春节期间能过足戏瘾、大饱眼福。”

赵义华说,他15岁进入中江县川剧团川训班学习,师承川剧名家陈世和、王秀炳,与川剧结下不解情缘。“从入行到现在,见证了川剧各个时期的盛衰变化,但我仍然相信川剧可以在不同时期绽放出不同的光彩。”

“火神庙的川剧惠民演出从2012年开始举办,这些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已经退休的赵义华为了春节期间的表演特别忙碌,但是他特别开心,“多亏了党委和政府对我们传统艺术的扶持,现在惠民演出已经连续举办了10多届,每年都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因为川剧表演,中江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近年来,“中江传统庙会-川剧演出”文化惠民活动已成为中江响亮的文化名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及春节等重要节日都会在中江县火神庙定点举办川剧演出,全年演出不少于50场次,既吸引了县城及乡镇大量热爱传统文化的戏迷,又保障了中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据介绍,惠民演出团队的演员主要为中江县原川剧团演员及川剧爱好者,演出剧目类型有大幕戏、折子戏、灯调、弹戏、高腔、昆腔等,主要有《乔子口》《画梅花》《三堂会审》《问病逼宫》《桂枝写状》《太君辞朝》《休妻问婿》等近百个剧目。

“春节期间,我们一般表演更喜庆的剧目,比如《仙姬送子》等。”赵义华说,今年表演从正月初一开始,连续3天都有川剧表演,正月十五也有。现在来看的老百姓还是多,男女老少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满满当当,就图个闹热喜庆。

“川剧这种传统艺术不能丢,在我们中江,每个月都能看,过年也增加了氛围感。”川剧爱好者李先生说道。

守正创新 将时代精神注入川剧

川剧既要坚守百年来延续下来的优秀基因,也要善于融入时代主题,拓展内涵,让更多的人接受川剧艺术,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好的作品,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在赵义华的心中,不仅要把川剧表演好,还要让川剧具有生命力,继续传承下去。“川剧要不断创新,不仅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还要有年轻人发展传承。近年来,我们与时俱进,创作了不少剧目,有历史题材、现代题材等,将传统和现代融合,让川剧焕发新的生机。”

中江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黄继光英勇牺牲后,中江人民怀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创作编排了大型川剧《黄继光》。多年来,随着不断传承与创新,川剧《黄继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提升,已然成为中江的一张文化名片。

近年来,中江县戏剧曲艺家协会在传承川剧非遗文化上,积极推动川剧进校园活动。作为中江县少儿戏曲传承基地的黄继光红军小学,也希望以戏剧曲艺形式去讲好英雄故事,将红色基因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机缘巧合之下,扮演黄继光已经40年的赵义华与黄继光红军小学一拍即合。“2022年,正值黄继光牺牲70周年,我抽出空闲时间和黄继光红军小学的老师们携手创作少儿版的川剧《黄继光·扑堡》。”

当看到小演员们一次又一次地揣摩,一遍又一遍地打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突破了自己,赵义华心里感到无比欣慰。他说,“虽然唱腔中还带着声声稚嫩的气息,但已初具川剧韵味,希望以这种方式,不仅弘扬英雄精神,还将川剧这一传统文化扎根在下一代的心里。”

“川剧的发展,要不断守正创新。”赵义华说,自己已经63岁了,用一生的热爱诠释着对川剧艺术的态度和追求,他相信川剧艺术可以不断传承发展下去,也希望当地更加重视川剧的发展,除了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校开设戏剧传习班、文艺惠民演出等,还要在人才引进上加大支持力度,让更多专业的人才加入到这项文化事业中,不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编辑:张羽茜]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