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论川剧保护与扶持暨民营剧团发展
原标题:如要人迷戏 必须戏迷人 专家学者畅论川剧保护与扶持暨民营剧团发展 ■绵阳晚报 记者 张登军 昨(22日)上午,由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绵阳市文广新局主办的为期两天的川剧保护与扶持暨民营剧团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绵阳举行。来自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针对会议主题,踊跃发言交流。 如何保护? 传承是核心,还要搭建平台 “川剧应该如何保护?”在昨上午的交流中,与会专家学者普遍抛出了这一话题,而“传承是保护的核心”则是大家在发言中达成的共识。 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几十年过去了,四川的川剧小有成果,获得梅花奖的演员也不少,但越来越少的观众群体、流失的演员队伍,让川剧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保护的核心还是传承。”重庆川剧院的夏庭光说,重庆川剧院启动了“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今年1月组织了两场验收公演,“只能算及格”。在绵阳,在几年前就推出了“团带班”,培养了一批川剧人才。今年10月,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在高新区火炬三小开设川剧教学课程,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传承模式。 四川省文化馆副馆长唐建春认为,川剧传承应该是一项政府工程,四川省文化馆将着力在社会传承上搭建平台,今年计划恢复戏剧曲艺大赛,为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如何扶持? 既要公益扶持,也要进入市场 “绵阳的川剧,专业的在萎缩,社会的在做大。”这是四川省文化馆副馆长唐建春对绵阳川剧现状的客观评价,而这也是省内川剧界普遍存在的现状。 既然“社会的在做大”,应该如何加快民营院团的发展?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李致认为,对当前的川剧和民营剧团,既要保持公益性的扶持,也要进入市场。就此,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也谈到,只要在同等平台上参与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民营剧团就能在这块蛋糕中争得一席之地,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李致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从绵阳的梅花奖得主喻海燕的进京演出,到川剧前往德国、瑞士、荷兰、意大利的巡回演出,再到在日本接连演出17场的场场爆满,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是有市场的。因此,泽波建议说,民营剧团要敢于到海外去开展文化交流,开拓海外市场。 怎样发展? 如要人迷戏,必须戏迷人 传承与扶持,都是对川剧保护的手段,但都无法回避川剧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如要人迷戏,必须戏迷人。”谈及川剧的发展,四川省振兴川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李致称,川剧的保护与发展,关键还在于剧目的质量,只有质量上去了,才能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发展的机会。在谈到质量问题时,重庆川剧院夏庭光说,过去的川剧艺人学艺,需要耗费10多年的时间,而现在的川剧演员在学习3年之后就可以登台了,甚至连基本的川剧常识都分不清楚。 对这些问题,又返回到了传承的话题。重庆渝北区参会代表曾详明认为,川剧传承不能“见子打子”,而应该全面传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则透露,川剧是巴渝两地共同的文化资源,针对川剧不理想的现状,她已成立了“沈铁梅文化发展基金会”,在理论与宣传上下功夫,与川剧界同行携手,共同关注川剧传承与发展。
|